上接第1版
做大合作“蛋糕”
2022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在昆明开幕的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发来贺信,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南亚博览会为平台,凝聚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共识,不断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共同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走过十余年的展会,给云南带来了什么,又为区域带来了什么?
立己达人,共同发展,是最好的回答。2013年首届展会举办时,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不足1000亿美元;2023年双方贸易额接近2000亿美元,比2013年翻了一倍,合作成果惠及各方。尼中经贸协会主席阿努伯·巴塔来依感慨:“南博会为企业对接中国消费市场打开一扇窗口,展会上有最好的机会。”
云南与各国携手做大合作“蛋糕”,为区域繁荣汇聚起不竭的动力。
在携手中,看到了一个更有作为的云南——
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昆明市托管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这一创举,让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在全国引发热议。
托管2年多来,磨憨常住人口从2万人增加到3.7万人;2022年磨憨边民互市贸易额为38.14亿元,2024年上半年已达37.54亿元,全年有望突破60亿元。开放的动能在边陲小镇激荡奔涌,一座现代化国际口岸城市以崭新姿态崛起。
在携手中,看到了一个更具韧性的云南——
云南扭住经济转型的“牛鼻子”大力发展壮大“三大经济”,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经济转型已成“形”起“势”。
2013年至2023年,云南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频繁,进出口额从927.6亿元增至1951.1亿元。云南通关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2023年我省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排全国第1位。云南构建“展会+边(跨)合区、沿边产业园区、自贸试验区、经开区、综保区等园区+全类型口岸”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不仅带动贸易投资蓬勃发展,更成为各国朋友共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的广阔平台。
编织心心相印纽带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声唱出云南人的热情,也道出云岭大地的开放气象。
柬埔寨新闻部大臣奈帕德拉一年之内两次访问云南,寄情于像过桥米线一样回味悠长的滇柬合作。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帕特里克·奈斯在云南耕耘十年,观山览水成为他的生活日常。百岁飞虎队老兵与昆明中小学生动情同唱,一曲《友谊地久天长》传承飞虎队精神。
2000多年前,蜿蜒的茶马古道记录了云南走向世界的步伐。600多年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流传至今。今天的云南,与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持续深化人文交流合作,书写友好交往、和合共生的新故事。
开放包容,情谊更暖。近年来,“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访演活动、“跨国春晚”、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持续举办,上合昆明马拉松、“一带一路·七彩云南”汽车拉力赛在运动中畅叙友谊。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推动下,“Yunnan Travel”更加便利,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云南)—柬埔寨“游云南 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等活动,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更多人的向往。
守望相助,勠力同心。云南先后派出多批医疗队在周边国家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公益医疗活动。面对新冠疫情和各类灾害,云南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勠力同心。在南亚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实施的“小而美”民生项目,点亮希望。
向新而行,活力迸发。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激发动能,教育国际合作为青年人拓宽成长道路。滇老合作支持老挝完善高等铁道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从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留学生到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老挝青年微莱温·苯帕蓬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百年变局加速演变,面对时代风浪,云南省开放的决心不变、合作的信心不减,同各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沿着壮阔无垠的开放大道,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行。
(原载《云南日报》2025年1月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