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刊号:CN53-0004 中共曲靖市委主管主办曲靖日报社出版广告热线:(0874)3315250






2025年04月15日

宝碑出土 爨地生辉

——纪念《爨宝子碑》立碑一千六百二十周年

王平永

立轴·剪纸·爨地精神似繁花

横幅·临摹爨宝子碑碑额

横批·爨体书法·致敬经典

立轴·爨体书法·咏歌朝乡

立轴·爨体书法·钟灵毓秀

立轴·爨体书法·小楼残月雪无声

立轴·爨体书法·风生大野

立轴·剪纸·爨宝子治理南中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爨文化博物馆里的爨宝子碑碑文落款“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旬立”,表明爨宝子碑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如用传统文化“干支纪年”,2025年恰好是爨宝子碑立碑的第27个甲子,也就是1620周年。宝碑出土,爨地生辉。

乾隆四十三年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由于曲靖城南35公里处杨旗田村一户村民耕地时偶然发掘出一块石碑,使这一年注定不平凡。这一年,“杨旗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被隆重地标注到中国文物史版图上,当然是由于国宝级别的爨宝子碑的出土。

邓尔恒的眼光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时任曲靖知府的邓尔恒的目光忽然被一块石碑所吸引,古朴斑驳间竟蕴藏着魏晋风骨最后的经典!这一刻,沉睡千年的文明密码在古老的晨雾中醒来。

古典的文化符号

石碑表面那些棱角分明的笔画,恰似古滇青铜器上凝固的文明光华:横画收笔时的波磔如云南高原陡峭的断崖,折角处坚硬的方笔则是爨氏部族将蛮荒之地开拓成千里沃野的斧凿痕迹。这些文字站在篆隶的黄昏里,遥望楷书时代即将到来的黎明方向,在方圆转折间构筑起汉字演变的活体标本。

艺术的张力

当王羲之在会稽山阴挥洒《兰亭序》的流风潮水般蔓延铺展,西南边陲的刻工正用铁凿在粗粝石面上撞击出铿锵的节奏。一纸柔翰与千钧铁笔,江南烟雨与高原雄风共同编织出中国书法双星共耀的瑰丽华章。中原的篆隶传统跋涉万水千山,濡染了滇池的烟霞,融入了爨人的血脉,在方折与圆转的撕扯间诞生出全新的文字图腾——爨体字。这是文明在时空褶皱里奏响的复调乐章。

文明的演进

那些稚拙的笔画里藏着珠江源头先民们对华夏文字的虔诚敬畏,每个字都在石面上深深扎根,像极了丛林里古榕的根系,抑或流星斩钉截铁亲吻大地留下的天坑,神秘莫测。细观碑文中的“春”字,篆书的圆浑尚未褪尽,楷书的筋骨已然萌生。这种字体形态的“中间态”,恰似长江在虎跳峡的激荡——前承汉隶的滔滔江水,后启唐楷的浩荡海面,在云南高原峡谷里迸溅出最为壮丽的浪花。每个字的结体都像云南的梯田,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出层层叠叠的韵律,笨拙中透着天机,生涩里藏着一脉相承的森严法度。碑文中时而互相呼应、时而崭露头角的篆隶遗韵,是古老文明基因在新的地域文化中的倔强显影,见证着汉字在融合与创新中永不停息地生长。重抚这方古碑,冰凉的石质中依然奔涌着灼热的创造激情。它提醒着我们:文明的伟大不在于精致完美的标本,而是那些在历史夹缝中依然保持本真的存在。就像爨宝子碑上的文字,既非温驯地承袭过去,也不急躁地奔向未来,只是诚实记录着那个时代应有的模样。

映照当代精神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重读《爨宝子碑》,犹如触摸到文明河床底部最坚硬的岩石。那些穿越16个世纪的刻痕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精雕细琢的完美,而在于在历史夹缝中依然保持本真的勇气。千载之下,与石碑对话,那些看似笨拙的转折,实则是文明在陌生地域重新扎根时必须经历的阵痛;那些不合“法度”的结构,恰恰是艺术突破规范时最为动人的姿态。在这方石碑面前,所有关于“正统”与“边陲”的界定都显得苍白——文化真正的生命力,永远生长在交融的裂缝里。这方古碑,正是中华文明在碰撞交融中变得愈发坚韧博大的永恒见证。

细节的断想

石碑右下角那个略显歪斜的“呜呼哀哉”,再现了刻工彼时双手的颤抖,这是对碑主英年早逝的真诚慨叹和真情流露。或许正因这份缺憾和不完美,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真实的温度。中原的碑刻讲究“藏巧于拙”,这里的匠人却坦诚地“显拙为巧”。那些突然膨胀的捺画,像是爨乡古乐里骤然拔高的芦笙调;某些紧缩的部首,又似茶马古道上负重的马帮在险途中突然收紧的缰绳。这种“不成熟”的书写,反而让每个汉字都成为文明的拓荒者。

遥想爨氏治理南中500余年,正是中原板荡、衣冠南渡的离乱岁月。这群戍边者的后裔,在彩云之南保存了汉晋传统的同时,又让每个笔画都吸饱了红土高原烈日的阳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精神的丰富染料。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无意中完成了中华文明最悲壮的地理备份——当北方的碑碣尽数湮没于战火,正是这方南疆的石刻,为汉字留下了涅槃的火种。

走进碑亭,古朴碑身与现代钢化玻璃罩相映成趣,防护罩上的叠影与碑面的风化纹理的相互映照,恰似碑文上400余字在这27个甲子里与时光的默默对话。那些曾被邓尔恒视作“乖谬”的笔画,在当代书法家眼中已成“天趣”。原来时间的魔法,就是把所有离经叛道酝酿成新的传统。

暮色中,有少年用平板电脑临摹碑文,电容笔尖划过电子触屏的轨迹,与当年刻工铁凿的走向惊人的相似。数字时代的荧光里,“爨”字复杂的结构正在像素中重生。这个曾经难倒无数科举士子的字符,此刻化作二维码般的文化密钥——只要还有人愿意凝视这些石纹,山河岁月就会在笔墨间永续流传。

--> 2025-04-15 王平永 ——纪念《爨宝子碑》立碑一千六百二十周年 1 1 曲靖日报 content_34164.html 1 宝碑出土 爨地生辉 /enpproperty-->